上海水产集团龙门食品有限公司
Shanghai Fisheries Group Longmen Food Co.,Ltd.

服务热线:

4006199175

长江,我们拿什么鱼来爱您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11-04-14 | 295 次浏览 | 分享到:
    有人悲观地说,长江的明天就是今天的黄河。
    有人乐观地说,黄河的明天就是今天的长江。
    而中洋集团总裁钱晓明是一个有点悲观情怀的乐观主义者。他当然希望相信各地政府整治长江生态环境的种种措施终有一天会大见其效,已经泛黄的长江水会重新清澈如1038年范仲淹时代的长江,但让他忧心忡忡的是,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到来的时候,河豚会不会早已绝迹?
    就是长江江水即使已经“清如许”,已经适宜河豚的生存,而河豚已经“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不仅是河豚,包括鲥鱼、刀鱼这“长江三鲜”,还有扬子鳄、中华鲟、娃娃鱼、胭脂鱼等种群。
    如果真的是那样,那真的是一江江水白白地清如许了,“清”得连一条名贵的鱼种也没有,长江的生物多样性遭到不可逆转的重创。
    这些珍贵的种群,对长江来说,就如母亲怀里活蹦乱跳的孩子啊。
    浩浩长江孕育了它们,活泼泼的它们再现了长江的生命。
    长江,我们拿什么鱼来爱您?
    
消失的江鲥鱼,正重回餐桌
    尽管官方和学界没有公布确切的日子,但对这大致年份的判断是一致的:上个世纪90年代的最后几年里,世世代代生活在长江里的鲥鱼,消失了。
    其后,也许就是长江里鲥鱼消失的第二年,钱塘江里,最后一条鲥鱼也销声匿迹。
    从此,长江鲥鱼不是濒临灭绝,而是真的灭绝。
    从1998年到2010年,中国的GDP从79553亿元增长到了397983亿元,但长江里却再也没有出现一条野生的长江鲥鱼。
    这是又一个珍贵物种的灭绝。
    今天人们走进沪上的高档饭店,花上几百元钱依然可以点上一道江浙名菜“酒糟蒸鲥鱼”。但那装在漂亮的盘子里端上桌的,酒糟还是那个酒糟,鲥鱼却不是那个鲥鱼了。
    内行人说,那是海鲥鱼啊,从缅甸进口的,怎么能和长江鲥鱼比,长江鲥鱼的鱼鳞既肥且美,可以下咽,而海鲥鱼的鱼鳞,尽管也留在鱼身上一起端上桌,但食客只能象征性地抿一下吐掉,以证明自己深谙鲥鱼的“食文化”,实则却是对长江鲥鱼的一种祭奠性追忆。
    价格便宜的时候,进口缅甸海鲥鱼的价格,每公斤只有2美元。
    2003年,中洋集团着手繁育江鲥鱼。
    这江鲥鱼的亲鱼(种鱼)是从哪里来的?是中洋集团从国内外专业机构那里以不菲的价格买来的:一颗受精卵的价格,1.5元人民币,一条鱼苗10元人民币。
    选择的标准很重要:它是与长江同纬度的淡水鲥鱼。
    也有人说,它们原本就是中国种,因为动荡才远别母亲河,但此说尚无确切史料和基因层面的实证。
    8年来,江鲥鱼的繁育绝非易事。江鲥鱼从鱼苗到商品鱼一般需要两年时间,全部采用室内温水饲养,水温必须控制在8℃~30℃之间。肉质细嫩的江鲥鱼,必须用清水饲养。
    刚开始喂养江鲥鱼时,采用的是用来喂其他鱼类的饲料。结果发现,江鲥鱼的肉质竟然出现了“异味”。
    为解决鲥鱼专用饲料的难题,郭正龙和他的团队整整花了两年多时间,终于取得了成功。
    记者在河豚庄园的销售中心看到,江鲥鱼发货的大记事板上,写满了各地城市的名字和配送货的数量。
    钱晓明认为,物种多样性保护是生态的较高境界,是世界性课题,我国政府也在下决心尽力而为,但以什么模式保护物种,结果迥然。如果仅仅依靠国家全额拨款的研究性保护,物种研究始终停留在研究所、实验室里,有些科研院所搞了很多年,论文发了,职称评上去了,各种头衔都有了,但最后研究的物种岌岌可危。这样的研究有什么意义?如果实行开发性保护,在确保物种延续的前提下,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并以经济效益作为物种保护的强力支撑,这种保护才是具有生命力,也是切实可行的。
    如今中洋集团已经形成河豚、鲥鱼、刀鱼三个长江珍稀鱼类,扬子鳄、中华鲟两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及娃娃鱼、胭脂鱼两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世界最大的长江珍稀鱼类繁养殖基地,其中河豚鱼年存池1000万尾,鲥鱼40万尾、刀鱼40万尾的养殖规模。
    
江刀,两三年后有望重现江湖
    今年清明前,扬州开捕江刀的第一网,只捕到一条小刀。
    市场上3两一条的江刀,价格已经攀升到4000元,依然是有价无市。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的刘其根教授认为,随着长江生态环境的改变,长江刀鱼产量年年递减,江刀已经无法形成渔汛。
    而这,通常可以认为是种群衰绝的前兆。
    “你要问我当初怎么会养河豚,那时真的是被亚洲金融危机逼出来的,企业原来的鳗鱼养殖全部破产,亏了9000多万元。为了生存,只能转产。幸亏当时储备了河豚养殖的技术。而今天,我们投资刀鱼、胭脂鱼、长江鲟鱼的科研繁育,出发点完全不同了,我们希望的是能赶在它们灭绝之前,能为长江保留一点珍稀物种。”钱晓明坦言。
    从2004年起,中洋人就开始进行长江刀鱼人工养殖的研究,但这绝非能够一蹴而就。
    要研究江刀,首先要获得野生的刀鱼种苗。
    但刀鱼一出水就死。他们花大价钱从渔民手中买到了刀鱼,怎么运回繁育基地都是个难题。
    起先,他们将刀鱼装在白色的方形水箱里运回。结果到基地打开箱盖一看,刀鱼全死了。原因何在?研究发现,刀鱼对光线敏感,过于明亮的环境,它们会有应激反应。而常年生活在江河里,又使刀鱼比较野性。当它撞上箱子的直角时,会反复冲撞,直到精疲力竭死亡。
    现在,他们巧妙地改用深色圆筒来装刀鱼,破解了这一难题。
    在中洋集团长江珍稀鱼类繁养殖科研中心,记者见到了只有两寸来长的刀鱼苗。
    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这只说明刀鱼的人工繁育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刀鱼的成长需要什么样的专用饲料,人工繁育如何保证质量和数量,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钱晓明告诉记者,刀鱼繁育真正成功,大概还要花两三年的时间。
    他期待有一天,自己能到长江上去“放流”自己繁育的刀鱼。
    但他说,他不会像今天很多人去放流鱼苗一样,买好红的塑料桶,来吸引电视观众的眼球,然后把人工喂养的鱼苗往长江里一丢了事。
    “你想想看,那些鱼苗一直养在清澈的池塘里,被人工喂料。突然掉进混浊得什么也看不见的长江里,它怎么吃食?能活吗?这是做秀,结果是鱼一条也活不了,拿钱打了水漂。”
    “而我们要放流前,至少要将鱼苗逐步地野化引导两个月,让它适应长江的水环境。”
    “在繁育刀鱼成功后,你的下一条鱼是什么?”记者问钱晓明。
    “我的第八条鱼,将会是上海的松江四鳃鲈鱼吧?”他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