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南大旱引起的随想
刚刚过去的第18届“中国水周”,旨在创导人们改善水环境,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爱水、护水、节水的意识。
在这一特殊的日子里,恰逢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持续大旱二百天。我从电视画面上看到,昔日波澜壮阔的黄果树瀑布变窄了,失却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气和壮观;郁郁葱葱的田野因为水源的干涸变成一块块龟裂的旱地;庄稼枯萎,不忍目睹;校园里的小学生省下自己喝的一份净水,含着泪说:“我要把它带回家,给口渴的爸妈喝。”……如此一幕幕令人揪心的大旱场景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可以说,这种大旱引发的缺水之痛是生活在大都市的上海人很难切身感受到的。比如说,我们似乎难以忍受一天不洗脸,三天不洗澡。平时只要随手打开水龙头,水自然就会哗哗地流出来。而这对于水贵如油的西南旱灾地区人民而言,简直就是最大的奢侈和梦想。
诚然,生活在南方都市的我们,无法真切体验灾区人民因干旱缺水带来的艰辛和苦楚,却也断断不可无所节制地挥霍和浪费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而又最宝贵的资源——水。谁都知道人可以三天不吃饭,但不能忍受三天不喝水。可见水的珍贵。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这座城市里,不少人根本没有惜水、节水的意识。有些装修舒适的住宅,甚至没有一个可以存水的盆,不少人在家里或许还能做到节水;但是在工作单位和公共场所,却大方得很,似乎不用花钱的水可以随意取用,任由水龙头大开,丝毫不觉的心痛。岂不知这样做不仅有悖社会公德,而且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
因此,我痛切地感到,面对西南大旱灾情,面对我国严重缺水的严酷现实,我们一定要有所警醒,自觉增强爱水、护水、节水的意识,并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仅在家里,更要养成在单位、在公共场所节水的好习惯。这样做,不仅有益于己,更是对灾区的支持,甚至是对整个社会的贡献。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五、六十年代党和政府大力开展的“节约一滴水,一粒米、一度电、一块煤”的活动。现在看来,此举仍具有非常现实而又深远的意义。为了减少旱区人民的失水、缺水之痛,为了祖国润泽的秀美山川,为了我们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和人类美好的未来,愿大家一同行动起来,自觉爱水、护水,节水,以此来回报大自然的恩赐,让宝贵的水资源永不干涸,长流不息。
(营销中心:戴俊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