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0年7月26日《都市快报》报道:温州永嘉渔民在楠溪江下游捕获一只13.5公斤的幼鼋,为此,永嘉县政府奖励孙银山、王绍兴两位渔民30000元钱。从1985年至今,永嘉已经25年没有发现鼋,此次发现公的幼鼋,可见瓯江水系的珍稀动物鼋并没有灭绝,这是一个大好消息。
鼋,亦称“绿团鱼”,俗称“癞头鼋”。爬行纲,鳌科。吻突很短,长不及眼径的一半。背甲近圆形,散生小疣,暗绿色,一般长26-72厘米,大者可达1.29米;腹面白色。前肢外缘和蹼亦均呈白色。生活于河中。分布于我国云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鼋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与熊猫、扬子鳄、巨蜥身价等同。
在我国古代,鼋相当多:二千多年前,周穆王东征至九江,由于江河密布,行军受阻,穆王下令大量捕杀鼋与鼍(扬子鳄)用来填河架桥,古人称之“鼋鼍为梁”。古籍《左传》介绍:“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由此而产生“食指大动”“染指”两个成语,可见鼋为美味,古人常食之。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鼋“甘、平、微毒。食之补益。”因前人大量捕食鼋,鼋的数量越来越少。瓯江水系作为鼋的著名产地,曾有过鼋繁盛的过去:人们曾见到过90只大小不一的鼋,排成一条长龙由支流向瓯江游去,时沉时浮,十分壮观。直到抗日战争期间,瓯江仍有不少鼋。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历来是鼋鼍的生存、繁衍之地。鼋为美食,而鼍,即扬子鳄,古人剥皮做战鼓,史书不乏记载。
据钟毓龙先生《说杭州》一书考证,杭嘉湖苏锡地区原为古长江支流南江所经地域,再加上又有原海湾沉淀而形成的太湖,素为水乡泽国,故为鼋鼍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苏州西园及殡舍昌善局的水池,都曾养鼋。无锡有鼋头渚,此山从侧面看去形如癞头鼋,有人认为古时太湖必有鼋,可在鼋头渚观鼋。太湖西岸的浙江长兴县,有扬子鳄的保护区。因太湖地区渔耕发达,现除有扬子鳄(鼍)外,鼋已销声匿迹。而瓯江中上游,人烟较稀而多深潭,故鼋能生存至今。
杭州城南,原有一条藩司前街,俗称旧藩署,清时是藩司署(即布政司署)所在地,故名。府前宋元时所开之百狮池,池底有水管通西湖。当时藩署内设有金库,地方钱粮收入均藏于此,后有不法之徒于夜间入池,通过藩署连结百狮池的下水道进库盗银,库银常有所失。开始不明贼自何处入署库,后经周详分析,方知系经百狮池水道。藩台即命人在池中饲养巨鼋多头。这种癞头鼋尖嘴利齿,背壳大如小圆台面,每头均在百斤上下,凶狠无比。自此,再无盗贼敢入库盗银。故清人有《百狮池饲鼋》一诗写道:“百狮池上投麻球,大鼋负壳水面浮。庞然穴居有何用,管理银库职司重。”每到春暖花开,癞头鼋便游出水面戏耍,引人观看,看客们常以油条、香糕饲鼋,鼋们便在水面争食,蔚为奇观。
百狮池的鼋来自何处?窃以为瓯江位于浙南,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况清时没有海轮汽车相通,远道而来不大可能,且每头皆有百斤上下,当是产于太湖或附近巨湖大泽深潭中之物,朝运暮达,较可信也!但现在长江下游、太湖一带只有鼍(扬子鳄)而没有鼋了。
瓯江水系在鼋销声匿迹25年后,又重新发现,这当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