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讲话实录》脱销的几点解读
据九月十五日的《劳动报》报道:新近出版的《朱镕基讲话实录》本月八日全国统一上市后,销售仅一周,在朱镕基同志曾经工作过的上海,就已呈现供不应求之势。报道援引上海书城总经理江利的介绍说:“书城所备的2000套《实录》已全部售空,我们先不供应团购,而且还是‘藏着’未铺开卖,谁想到竟全部脱销。”在谈及购书对象时,他特意提到:“来购买《实录》的,很多都是普通市民,甚至是学生,而年纪大的读者则占购买人群的60%……”
《实录》在全国销售的情况又是如何呢?另据出版该书的人民出版社相关负责人介绍:“《实录》一经问世,首印25万册后再次加印25万册,但在全国仍处脱销状态”。有记者探访得知,该套图书的销售记录正在不断刷新,销量过百万已不是问题。
看到上述这二则消息报道,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眼前一亮,觉得不同寻常。因为大家都知道,在当今世风之下,一部四卷本售价不菲的政经类的图书,不靠团购,而由普通读者甘愿自掏腰包,竟然还能卖到短期内一印再印,乃至出现全国脱销,直到销量过百万不成问题。这种饱受欢迎的盛况,或许是国内近年来同类图书发行史上难得一见的。
那么《实录》一书何以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引发国人争相购买,一睹为快呢?为了试图探寻这一答案,我特地找来《实录》,大致地浏览了一遍,从书的精彩内容和背景介绍中,我似乎有所领悟,归结起来有以下三点粗略的理解:
一是《实录》内容精彩,切合时政,编撰质量上乘。《实录》收集了朱镕基同志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总理期间的重要讲话、文章、信件、批语等348篇,约123万字。收入照片272幅,批语、书信及题词影印件30件。编入《实录》的文稿,绝大部分是第一次公开。在此期间,适逢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朱镕基不辱使命,直接主持了全国财税体制改革等等一系列重大而艰巨的改革,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我国有效治理严重的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的软着陆,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扭转了通货紧缩趋势,保持了中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实录》翔实反映了朱镕基同志在中国改革和发展中的工作历程;是历史的生动再现,读后倍感亲切,回味悠长。
二是《实录》与之前出版的《朱镕基答记者问》一样,保持了大家所熟知的深刻、简单、直接的“朱氏”语言和犀利的风格,多角度地展示了朱镕基直面问题的勇者作风,以及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复杂问题的高超领导艺术。真实地刻画和勾勒出了朱镕基有血有肉的总理形象。应当说,之所以有60%的《实录》购买者是老年读者,就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读者,对时任上海市长和国务院副总理、总理的朱镕基同志在位时的政绩是了解和认可的。有关朱镕基作风干练、勇于担当、反腐惩恶、为官清廉、整肃官场,改革经济的民间访谈流传甚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百姓对朱镕基为国为民,不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勇闯地雷阵精神的敬佩和赞誉。而这或许正是《实录》畅销的民心所在。
再者,我不由地联想到:放眼当今,世界正深陷金融危机,尤其是欧美发达经济体欲拔不能,振兴乏力,面临二次经济探底的威胁;而中国也正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遏制通货膨胀所带来的诸多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在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关键时刻,人们也或多或少地想通过借鉴《实录》,为从中探寻时下诸多问题的解决之道获取一些有益的启示。而这其中蕴含的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无疑是不言而喻的。
《朱镕基讲话实录》确是一本好书,颇值得我们每一个关心改革进程、时事政治的读者,再三拜读,细细揣摩,吸取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