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采访了一些水产专家,专家解释说,织纹螺食用了鱼类和其它动物腐败的有毒尸体后,胃内常残留和蓄积一种叫“河豚素”的毒素,当人们食用了这些织纹螺后,就会引起中毒。人们常吃的7种织纹螺大部分有毒。
在江苏、浙江、福建省沿海和部分内陆地区,由于食用织纹螺而中毒的事件几乎每年都有发生。据食品安全部门统计,2002年5月、2004年6月和2005年5月在福建省罗源、宁德、莆田、福安和厦门等地先后发生多起食用织纹螺中毒事件,有数十人中毒,3人身亡。有关人士提醒,市民赴外地旅游时,切忌尝试这些“特色美食”。
环境恶化使织纹螺带毒
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素萍介绍,织纹螺是海洋软体动物中主要的经济类群之一。织纹螺贝壳通常呈卵圆形或长卵圆形,由螺旋部和体螺层两部分组成,螺旋部呈尖圆锥状,体螺层较大。表面有螺肋和纵肋,常交织成格子状或布纹状而得名“织纹螺”。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
织纹螺本身无毒,之所以体内带毒,与它的食谱有很大关系。张素萍解释说,织纹螺主要生活在沿海浅滩的沙质或泥质海底,是腐食性动物,常以鱼类、其它动物腐烂的尸体为食,同时还会进食一些藻类以及有机碎屑维持自身生存。近年来,由于邻近海域环境恶化和有毒赤潮的频繁发生,导致有毒藻类的产生和海洋动物的死亡,织纹螺食用了鱼类和其它动物腐败的有毒尸体后,胃内常残留和积蓄毒素“河豚素”,而当人们食用了这些织纹螺后,就会引起中毒。
福寿螺、钉螺也要小心
除了织纹螺之外,市民还应该小心哪些螺呢?上海海洋大学的贝类专家沈和定介绍说,福寿螺、钉螺等也需要小心。
大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福寿螺被作为水生饲养动物从南美洲引入国内,但后因福寿螺肉味欠佳,很少有人问津,一度被作为乌龟、甲鱼的饲料,之后在水田里大量繁殖。
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曾发生过生食福寿螺而引发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事情。上海水产行业协会表示,经检测上海市民经常食用的田螺、石螺、蚬等没有发现管圆线虫幼虫,但是食用时也应小心谨慎。其它螺类也不要生食,因为管圆线虫抗热能力较差,煮熟之后食用相对安全。